1920年,由上海银行公会提议,经北洋政府财政部批准,一座欧式古典主义风格的上海造币厂大楼在光复西路 17 号开始筹建。破土动工。曾经帮助组建菲利宾造币厂的美国费城造币厂专家克利福德。赫威特先生(Clifford Hewitt,1869-1942)被聘请为技术总监。
1921年3月5日正式签约,由中国银行组织银团提供250万建厂贷款。上海造币厂位于苏州河北岸,上海光复西路 17 号。厂址占地面积103亩,全厂从古典主义风格的欧式大楼设计建造到铸币设备配置等均由美国专家赫威德主持。全部设备由美国费城造币厂引进,设计生产能力为日产银币40万枚。
克利福德。赫威特先生(Clifford Hewitt,1869-1942)
1924年(民国十三年)因经费短缺,建厂暂时停止。赫威特因聘用期满,回到美国.1927年北伐军进入上海,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上海造币厂重新复工。1928年,筹建中的上海造币厂改名为上海中央造币厂,天津造币总厂被改为分厂。赫威特被重新聘用, 直至1933年造币厂正式开铸. 银质“中央造币厂工竣纪念章”就是他的设计作品。据称,赫威特夫妇先后在中国居住了十年.
1929年(民国18年),银两交易为金融业的管理和发展带来和大的障碍。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即酝酿废除银两,统一以银元为流通货币,被称为“废两改元”的政策。国民政府先后召开了全国经济会议和财政会议,通过了《废两用元案》等议案,决定铸造新的银币,统一全国货币。为解决废两以后的银元供应,政府决定加快建设上海中央造币厂。
1929年(民国18年),意大利、英国、日本、美国和奥地利等国的造币厂都铸造了一些样币,供国民政府选用。其中有“孙中山侧面像三帆银币”,民国十八年孙中山像嘉禾一元银币、民国十八年孙中山像地球版一元银币,民国十八年孙中山侧面像开国纪念版一元银币。此后,因美国顾问甘末尔建议中国实行的金本位币制,这些样币都没有被正式采用。
国民政府邀请甘末尔等美国金融学专家为中国设计财政方案。1931年(民国20年) ,一份逐渐采用金本位币制草案的“甘末尔计划” 送入南京总统府。同年,由美国费城造币厂制作的“金本位币一元”的模具被送入上海中央造币厂试铸。因“甘末尔计划” 在中国金融界遭到一片反对,此币仅试铸了红铜样币就此停铸 。
1930年 (民国19年) 春天,上海中央造币厂正式成立,上海中央造币厂就此成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唯一的国家造币厂。银元铸造专属上海中央造币厂。厂方先后聘请美国,日本等诸多造币,雕模专家。原天津造币厂的部分技术人员逐渐被调入上海中央造币厂. 同时,其他省份的诸造币厂相继关闭或被改为分厂.当时,尚有天津,杭州,南京,武昌等七个造币厂。
1932年,“孙中山侧面像三帆银币” (俗称“三鸟”)曾被财政部定为国币。因背面图案中有落日和三只野鹅,被人想象为日本战机侵路中国领空,因此停止铸造发行。
1933年 (民国22年) ,3月1日,由上海中央造币厂正式铸造了国币“孙中山像双帆银币”,俗称“船洋” 。同时,中央政府确定了银本位币制,并于3月8日公布了“中华民国国币条例”,宣布自4月6日起,“废两改元”正式实施,废止银两流通,全部交易改用银元。
1935年,美国政府大量收购白银,故意抬高价格,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出台新的法币政策,宣布白银国有化,银元拥有者从1935年11月4日起,限期向指定银行兑换法币.自此,银币铸造全部停止,各地的造币厂相续关闭。
1936年(民国25年)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正式公布,适逢蒋介石五十大寿,上海中央造币厂设计,雕刻了“蒋中正像宪政纪念币” 。因政局不稳定,样币开铸后并未正式发行。
1937年7月发生了卢沟桥事变,上海沦陷,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侵华后,造币厂迁往后方,先后于武昌,成都,桂林,兰州及昆明成立分厂。上海中央造币总厂成了日本的海军司令部。
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上海中央造币厂恢复生产,各地分厂相续关闭。
1949年以后,上海造币厂成为新中国主要生产硬币的两家大厂之一。在1992年前的近四十年中, 上海造币厂始终因 “614厂” 厂名而蒙上了一层神密的面纱.
1999年,中国造币总公司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在上海造币厂巴洛克式的老建筑大楼内设产品陈列室;2000年3月,正式批准成立“钱币博物馆筹备组”。同年9月,“上海造币厂钱币博物馆”更名为“上海造币博物馆”。2005年12月1日举行正式开馆仪式。造币博物馆由两个库房改建,计有约600平方米的展示厅、一个放映厅和多媒体、多功能厅组成。博物馆分“造币史话馆”、“造币工艺馆”、“当代造币馆”、“模具馆”、“新中国硬币馆”
作者 美国周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