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藏趣逸闻>困惑的香港巴塞尔:国际市场是否抢占中国资本>
困惑的香港巴塞尔:国际市场是否抢占中国资本
2014-08-04 16:52:17206 浏览/0 评论新闻来源:华夏收藏网分享

第二届香港巴塞尔博览会现场 2014年

华夏收藏网讯 今年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又一次为仍在挣扎中的当代艺术圈释放出强烈的信号,相比本土化的艺术北京,国际化视野无疑是香港巴塞尔最大的区别和优势。但是据了解,亚洲藏家似乎对此更多的是当作双年展在参观,主要的购买对象还是集中在内地画廊所代理的"市场宠儿",很多人甚至"嫌弃"内地画廊这种过于商业化的"推销"。这不禁让人思考,我们究竟该把香港巴塞尔"香港巴塞尔?"放在一个怎样的位置?

香港巴塞尔,该如何定位?

5月的香港在暴雨"?"中迎来了第二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ARTHK自从与巴塞尔联姻后显得格外"高大上"。"香港巴塞尔更像巴塞尔",新一轮的国际市场抢占中国市场话语权的趋势在香港巴塞尔逐渐上演。

官方数据显示,此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展邀请了39个国家及地区的共245家画廊,逾2000名艺术家展出作品。涵盖油画、雕塑、绘画、装置、摄影、录 像等艺术品。加之"光影现场""讲座论坛""沙龙漫谈""艺术探新奖"等项目,为期4天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更像是面面俱到的艺术盛会。各色巨幅海报笼罩着 香港国际会展中心。画廊、收藏家、艺术媒体,更有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纷纷到齐,在每日展会结束后的Party上进行学术讨论。

第一天的VIP预展几乎是让各大画廊最翘首以盼的一个下午。相对上一届的香港巴塞尔来说,今年似乎少了许多国外顶级藏家的参与。内地藏家也普遍年轻 化,"老一辈"的藏家更多是过来走走场,主要购买力开始转移至"80后"的"藏二代"。据外媒统计,海外藏家通常选择在第一天挑选购买,但是内地藏家更倾 向于最后一天"扫货"。内地画廊在深刻地了解这种购买习惯的区别后,往往也会在第一天死死咬住定价不放,而在最后一天放出"大减价"。这几乎是内地博览会 共同的特点,延续到香港也不例外。

现场能够听到很多议论,认为大部分画廊同类作品太多,让人觉得厌倦;认为主流画廊每年都带来他们代理的那些老牌艺术家而毫无新鲜面孔;认为布展和陈 列方式太像卖场,没有学术价值……但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要用什么样的眼光评判香港巴塞尔?是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还是 Frieze、FIAC?

质疑香港巴塞尔的大部分人都是看客身份——从来没有想过是否要买下一幅作品挂在客厅或者作为投资进行二次交易。这样的心态和立场自然不够客观。评价一个博览会的好坏,我们是不是应该去讨论交易额这样实际的问题呢?

喜忧参半的成交结果

从交易额来看,除了几家知名大牌国际画廊,其余规模较小的画廊甚至空手而归。再从参与的藏家分析,大部分也都还是亚洲面孔。

首日成交结果显示:孟买普莱斯考特画廊推荐的作品——乌帕迪耶2013年的《我们是谁?》卖价5万美元,开场5分钟后被香港大藏家入手;芝加哥若娜 霍夫曼画廊——王浩然2014年的《无题(壁炉X:全聚德烤鸭)》,卖价2万美元,被年轻的香港藏家入手;伦敦维多利亚米罗画廊的格里森·佩里2011年 创作的《真相及信仰地图》,由一家台湾公司买入,佩里的织锦画价位在5.5万~15万美元之间。

来自台湾的大未来林舍由林天明和他的两个儿子林岱隆、林岱蔚负责。他们此次主推周春芽的一幅桃花新作,尺寸为3m×4m,销售价格为600万人民币,开幕当天已有人感兴趣;此外,毛焰的三幅油画均已售出,刘炜的水墨作品也引起不少客户询价。

具有国际背景且在香港也拥有空间的佩斯画廊完全适应香港巴塞尔。负责人冷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第一天成绩还算不错,张洹、奈良美智等艺术家都有作品销售。据他发现几家国外大画廊也有零星的销售情况,但是小画廊的经营状况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现场有一位来自巴黎的藏家逛了一整天失望地告诉我没有找到想要的东西。"香港巴塞尔难道不是更加国际化吗?"我诧异地问他。藏家回答道:"我 为什么要来中国买毕加索?我想找的是赵无极、朱德群。"另一位来自内地的大藏家也对香港巴塞尔产生困惑,在他大体量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系统中,他此行的 目标是中国年轻艺术家。展会中太多的国际艺术家作品并不能激起这个"老藏家"的兴趣。

国际市场是否抢占中国资本"?"?

艺术品永远涌向有钱的地方。随着大量文物回流的趋势,西方似乎也想跟着赶上同一班车,在中国人大量重金买回流散海外的中国艺术品时,大量的西方艺术 品也被倾销到中国。佳士得和苏富比进驻中国内地也正好为这个发展提供了完美的平台。从纽约到伦敦,从伦敦到巴黎,再从巴黎到香港直到绕回内地,这一条"里 应外合"的路线,正好串联了佳士得和苏富比所有的资源脉络。

万达集团在美国纽约的佳士得拍卖夜场中以2816.5万美元(约合1.72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拍下了毕加索的油画《两个小孩》,该事件轰动全国, 而不仅仅是在艺术圈内部被讨论。中国"土豪"走出国门购买西方艺术品好像已成为主要趋势。佳士得、苏富比借机通过北京、上海分公司的拍卖会强烈推荐西方 20世纪油画和战后的当代艺术品,就因为郭庆祥一句"还将关注夏加尔",更引得媒体认为中国将像日本一样开始收藏印象派作品。

不得不承认资本目前正向"70后""80后"转移,这个现象在今年的香港巴塞尔也非常明显,而这部分"富二代""藏二代"大多具有西方美术史的背 景。接受西方艺术品短暂地成为一个流行,但这部分通过兴趣而收藏的体量远远不能影响整个中国艺术市场的份额。当这部分"富二代"发现花几千万元买来的只是 西方二三线艺术家的非代表作时,不知道那时佳士得、苏富比还会不会高价接盘?然而,中国大部分藏家的年龄区间尚在50~60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群正是财富 最集中的阶段,并且资本还有继续上升的巨大空间。艺术品收藏对他们而言也属于投资的一部分。而他们的兴趣点尚且停留在齐白石、张大千一代,并且这个市场还 有巨大的空间流通。

再从价格上分析,西方艺术品大部分精品已被锁在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的橱窗里。剩下在市面上流通的很少能出现精品。但是在中国,由于近百年的文化断 层,大部分精品都流散在民间,尤其是近现代书画,精品大多都在私人藏家手中。"普通作品普通价,精品才能卖天价",通过这样的规律,再去窥探动辄上亿的海 外市场——可见中国艺术品的价格差距。尽管如此,此次的香港巴塞尔博览会上,中国艺术家仍然表现出了很好的成绩,作品的售价也相对比较"亲民",例如高伟 刚的作品雕塑《Up5》卖出了3版,售价区间在18万至25万元;谷文达以30万~34万之间的价格售出了一件名为 《OneofthepaintingsfromRetranslating&rewritingofTangPoemseries》的作品;张恩 利的作品共销售出5件,包括《TheBranch》和《Tension1》,均以21万美元成交;汪建伟的新作《SurfaceIV》以130万元的价钱 销售,张慧的新作《Blueprint.CommunicationIII》以45万元的价钱卖出。相比之下,国外的画廊则不那么吃得开,TANC在关于 香港巴塞尔的解说中也提道:"VIP预展当日的销售成绩显现两极化的趋势,中国内地、台湾、香港的画廊普遍收获颇丰,而不少西方画廊截至VIP预展开幕当 日,仍未有任何确定销售。"所以从第二届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的举办情况可以看到,亚洲,尤其是中国艺术界在短短几年里"艺术生态"的转变,艺术的审美在悄然 转型,一波大的浪潮即将到来,上世纪50年代在美国发生的事情现在正在中国发生,中国艺术界正在慢慢从西方艺术史的阴影下走出来,对"国际化"进行新的回 应。

流通是市场最基础的定律,因此,国际市场抢占中国资本是否会成功[成功?]估计至少还要看10年、20年市场再次轮回的结果,而"国际化"的香港巴塞尔不过只是一种临时现象。

萧富元=萧

记者:从第一天VIP预展的情况来看,藏家似乎并不是很多。对比去年香港巴塞尔的情况,你觉得今年的问题主要在哪里?

萧:今年的到场人数确实比去年少了一些。去年毕竟是第一届ARTHK和巴塞尔艺术展合作,因此自然是汇集了所有的力量全力以赴。欧美的大藏家们也因 为新鲜感纷纷涌来香港一探究竟,而今年就极少看到他们的身影。主办方对于第二届的推动力量可能也没那么大,藏家人数稍微减少也是正常的情况。再者,今年的 VIP预展控制得比较严格,之前的VIP卡是直接发给每个藏家,就算本人不到场也可以转给其他人,而今年藏家们需要凭证件到展会现场领取,这样的设置也是 影响藏家到场人数的原因之一。

记者:藏家减少是否会影响销售?从第一天的销售来看,情况如何呢?

萧:人没有那么多也不是坏事,我们的销售并没有因为人少而减少。泰国艺术家纳堤·尤塔瑞的作品、洪绫以及中国台湾艺术家席时斌的作品在VIP预展上就已经被藏家购买。我们每一年来香港都卖得不错,有一年是全部卖掉一张没剩。

记者:从藏家类型分析,他们主要来自哪些地区?这是不是与内地本土博览会最大的区别?

萧:相对内地艺博会来讲区别是非常大的——香港巴塞尔的视野自然是面向全球的。收藏家群体也是来自海外偏多。例如泰国艺术家纳堤·尤塔瑞的作品,收 藏家来自俄罗斯;中国台湾艺术家席时斌作品的最后一个版是卖给伦敦的收藏家。我们在VIP预展上推出的5件作品都被收藏,其中除了一位藏家来自台湾,其余 的都是国外买家,尤其集中于亚洲。但是,内地收藏家并不是很多。

记者:除了这次的香港巴塞尔展会,你还有什么其他的准备?

萧:我们在太古广场与保利合作了一个新的展览——"洪绫个展",展出作品共有16件,几乎全部销售一空。

记者:面对如此国际化的背景,你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应该用什么视角去关注?

萧:目前我正在做一个梳理,从林风眠、赵无极、丁雄泉、赵春翔、徐冰、蔡国强,到徐累、刘丹、洪绫,还有台湾地区的朱铭,以及被称为"现代水墨画之 父"的刘国松。我会集中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在798艺术区的索卡艺术中心做一个展览,目的就是梳理从现代到当代的中国艺术。我们的当代艺术始终是活在西方艺 术史的影子下面,尤其在目前这个国际化的背景下,我认为如何看待中国当代艺术是一个很关键的话题。从前,大家都是从一个西方的角度来看中国当代艺术。但是 我认为从中国自身的角度去观看更加合理。例如从林风眠到徐冰,再到刘丹,这些艺术家都在中西结合的方式中不断实践和摸索,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特性的绘画语 言。这种结合方式的根基还是离不开中国的传统。

来源:艺术银行

相关资讯

华夏收藏网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夏收藏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dmj@cang.com。

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夏收藏网”。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华夏收藏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凡来源为华夏收藏网合作媒体的转载稿件,华夏收藏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需转载,请自行与来源方获取版权。

发表评论
登陆后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