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喜海(1793—1853),字燕庭,一作燕亭,号吉甫。山东诸城人。清代金石学家。历任福建汀州太守,陕西延榆道、按察使,浙江布政使。工篆隶。喜鉴赏金石,收藏印谱亦富。辑自藏印成《嘉荫簃藏印》(亦名《金石苑古印偶存》)。刘喜海在清代金石学史上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大家。他不仅藏品质精量大、著述宏富,而且善于开拓创新,深具转移时代风气的人格魅力与学术影响力,对其晚辈如金石学代表人物陈介祺、古泉学代表人物鲍康都有非同寻常的影响与启迪,深受他们的推崇与爱戴。
《古泉苑》与《金石苑》是奠定刘喜海金石学界地位的两本著作:
1、《古泉苑》
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初尚龄《吉金所见录》、翁树培《古泉汇考》、刘喜海《古泉苑》,可并称三大泉学著作。钱币学的学科构架正是在这三大著作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就三部著作而言,初氏《吉金所见录》与翁氏《古泉汇考》虽然都是精审之作,但前者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深度、广度上,均无法与后者相比。
中国钱币学至嘉道时期步入精审之途,因为初尚龄、翁树培,尤其是刘喜海数十年的大力搜集、整理、研究、编纂,方使中国钱币的收藏与研究,上起周秦,下迄明季,外藩杂品靡不具备,为编定系统的钱币史奠定了基础。后来的钱币学著作无不从刘喜海处得益,因此钱币学界公认他为中国钱币学最重要的奠基人。
2、《金石苑》
刘喜海曾打算利用自己收藏的5000余种金石拓片来编辑一部几百卷的《金石苑》,但因卷帙浩繁,未能编成。其稿本辗转入上海涵芬楼,后归藏国家图书馆。
王国维先生在读到涵芬楼所收的《金石苑》稿本后,写下了近1500字的长跋,详细考订《金石苑》的编纂体例及子目。
作为一代学术大家,王国维以如此大的精力对《金石苑》进行研究,并写下长跋,种种超规格的学术礼遇,使《金石苑》声名大扬。加上王国维对之阐幽释微,使《金石苑》的学术价值更容易为世人所理解,对《金石苑》学术声誉的推广,起了重要作用。
——摘录自《西泠艺丛》总第44期“刘喜海研究”专辑,《刘喜海与清代金石学》,张其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