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藏趣逸闻>“母校万岁”中国美术学院建院85周年>
“母校万岁”中国美术学院建院85周年
2013-09-16 09:41:051906 浏览/0 评论新闻来源:浙江在线分享

华夏收藏网讯 中国美术学院在85年筚路蓝缕的发展轨迹中,绝不仅仅是杭州可以概括的。以杭州原点,更多的中国美院人走向全国各地,乃至世界,留下耕耘的足迹,撒播艺术的种子。近一个世纪以来,这座学院随时代风云几经变迁,从国立艺术院到国立艺专,再到中央美院华东分校、浙江美术学院,一直发展到今天的中国美术学院,从这所艺术学院走出了能够代表不同时代高度的一大批中国杰出的美术家,其历史几乎就是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史与半部近代中国美术史。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刘开渠、吴大羽、颜文樑、倪贻德、李苦禅、李可染、艾青、陈之佛、庞薰琹、雷圭元、萧传玖、关良、黄君璧、常书鸿、董希文、王式廓、王朝闻、李霖灿、邓白、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罗工柳……一代代的艺术家犹如熠熠群星,照亮了中国现当代美术史的天空,为中国的艺术教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而母校,是他们心目中永远的"精神家园"。

2009年,在北京方庄的家中,吴冠中信笔写下"母校万岁"4个字,并将56件近年力作和16件珍贵的名师收藏捐赠给浙江和中国美院。吴冠中,这是一位倔强而勇敢的艺术家,心头却长久怀抱着一份柔软——那就是他的母校、他的西湖。在他的散文集《文心独白》中,他专门辟文回忆母校:"人渐老,路已远,往事如烟。然而也有不少经历虽然记忆筛选仍永不磨灭,杭州艺专预科时的学习生活迄今形象鲜明,事事清晰,犹在眼前。"1935年,国家规定大学生和高中一年级生暑期必须军训3个月。吴冠中与来自杭州艺专预科的朱德群被编入同班,一个星期天,朱德群带他去参观艺专。"我见到前所未见的图画和雕塑,强烈遭到异样世界的冲击。也许像婴儿睁眼初见的光景。我开始面对美,美有如此魅力,她轻易就击中一颗年轻的心……"吴冠中将其比作"热恋",坠入爱河,无法自拔。1936年,他考入杭州艺专预科,那年他17岁。

出生于浙江金华的畈田蒋村蒋海澄,知道这个名字的人或许不多,但说起诗人艾青,可以说是无人不晓。曾在国立艺专有过短暂求学经历的诗人艾青,到晚年仍然常常怀念起当时的一切。1928年秋,还是"蒋海澄"的艾青,考入杭州西湖国立艺术院绘画系。这位以诗歌闻名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首届学生,在西湖国立艺术院学习不到一个学期的时间,当时年仅28岁的院长林风眠看了他的画之后说:"你在这里学不到什么,到外国去吧。"就这样一句话,开启了艾青浪漫主义的文艺旅途。

版画家力群曾在一篇《忆西湖》的散文中写道:"1931年夏,我以一个19岁的北国青年,怀着久慕江南的心情,来到渴望已久的西子湖边。看惯了童山荒野,乱石干河的北国风貌,而今面对如镜的湖面,碧绿的环山,以及荡漾在湖上的画船,点缀在绿波上的白鸥……怎能不使我为之陶醉。"

油画家罗工柳将孤山西子湖边的艺专母校比作"艺术苗圃","这个艺术苗圃的环境,我感觉空气清新。苏轼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确实美极了,但他说的是自然美。我想到当年那里有一种精神美。"

1935年进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西画的朱德群回忆起母校时曾说:吴大羽、方干民等留法教授,也包括林风眠先生在内,是杭州艺专学生的一条最健壮的"西方现代艺术基因链",另一条健壮的"中国绘画基因链",那就是国画家潘天寿。令人惊奇的是,在吴大羽和潘天寿两位教授那里,西方现代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不仅不是水火不容的,而且还是"英雄所见略同"。现代西方艺术从后期印象主义开始摆脱绝对写实转向变形和抽象,与中国画的"神似重于形似"的传统写意美学合流了。

赵无极14岁考入国立艺专,杭州求学期间,赵无极十分排斥国画,"传统不能让我畅所欲言。"美专的学习既让他有了对绘画最初的认知和基本技法,也让他愈加反感和叛逆。在潘天寿主持的国画考试上,他纸上画了一墨团,署上"赵无极画石"了事,气得潘天寿要开除这个"张狂少年"。最后是校长林风眠将他"保"了下来。1941年他在重庆毕业,被林风眠聘为教师。

后来,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相继踏上了前往法国的旅程,去追溯西方艺术的源头,更是去追寻母校的源头。1985年,赵无极应邀回母校开办"赵无极绘画讲习班",传授自己半个世纪的艺术思想和实践技艺,共有来自全国8所美术院校的27人参加。在他的影响下,中国美术界的一些精英开始致力于西方现代美术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体验,在与传统保守势力的碰撞、辩争和冲突中逐步明晰并深入现代性观念。赵无极将当年林风眠对他的教诲,重新带给了新一代的美院人,正式得益于国立艺术院成立伊始的播种,更得益于后来人对学院精神的继承,中国美术学院上世纪80年代迎来了一次集中的大收获。作为上世纪80年代美术活动的重镇和美术思潮重要策源地,当时的学院成为无数人心中的崇尚艺术自由的最高殿堂。曾经,有多少人因为种种原因无缘在此求学,而只求能够到校园走走,在画室门前有片刻的停留;曾经,又有多少人错过这座美术的殿堂,而倾注心血将儿孙辈送到这座学院,以补偿当年自己的遗憾。

今天,走过了85载岁月的中国美术学院,更是一番生机盎然。经过不懈的努力,这里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学术创作丰富、艺术思想活跃、富有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教育集群。这所学院成为名副其实的艺术摇篮,它所培养出的几个时代中的美术名家、大家、大师、巨匠,谱写了中国现当代美术的时代篇章。现任院长许江在中国美术学院2013年新生开学典礼致辞中这样讲到:学院的谱系中,始终有着一种置身艺术的十字街头却更趋于新的实验精神,在85年前的首任院长林风眠先生心中,这种实验精神表现为"为艺术战"的使命担当;在1985年的学院里,这种实验精神演化为开放趋新、突围解禁的激情理想;在今天,这种实验精神要求我们面对全球境域与本土关怀、传统艺术与媒体生活、人文理想与时尚潮流的互动纠结,去构建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世界。

华夏收藏网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夏收藏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dmj@cang.com。

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夏收藏网”。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华夏收藏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凡来源为华夏收藏网合作媒体的转载稿件,华夏收藏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需转载,请自行与来源方获取版权。

发表评论
登陆后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