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真假辨伪>青铜器辨伪法>
青铜器辨伪法
2005-10-07 00:00:005341 浏览/0 评论新闻来源:分享
●闻味、手搓   真正的千年古铜无论传世或出土品均无刺鼻的酸、臭、呛、漆蜡等异味,仔细闻辨似乎有一种接近甜味的感觉且重量较轻,用丙酮棉签和香蕉水拭之无反应。更好的办法是用手在器物上反复快速搓磨,待指头发热时再闻手上的气味,老东西有陈旧器物那种类似发霉的甜味,新货则有酸、呛之气。   ●看锈色   夏、商、周三代器锈层复杂,锈色关系互错而有层次,最基层有原氧化层地子,用40%的碱水泡而锈色不脱。   疙瘩锈可疑:疙瘩锈色深浅不一,成较均匀的小块状,虽不能将有疙瘩锈的器物一概视为赝品,但用涂料、油漆和乳胶所作的假锈多呈此状。   粉绿色锈可疑:粉绿色锈多为浮锈,除少数真器有此情况外,一般多为酸、碱腐蚀而成。   单一锈色可疑:凡锈色缺乏变化与对比、通体硬绿锈者,一般都是赝品。   ●考铭文   真铭文只见琢磨而无刀痕,字内底大、字口小,笔力转折自然流畅,字口内外锈色一致。   ●辨声   伪器敲击时声亮而有转音(即频率较高而悠长向上),真器音较低沉短促。有的赝品为了模仿真器的"哑音",有意将器物弄出裂痕,虽然消除了亮音,但却有破裂之音。   ●察材质   战国时期以前的青铜器皆为铜、锡、铅合金,锡的成分越大,铜质的灰色色泽越浅。商朝至战国的铜器铜质纯净,极少有砂粒。宋仿铜器,合金成分为铜、锡、铅和少量的锌,铜色为黄中泛红。明清伪器含锡成分很少,而铅锌成分增多,铜色皆发黄,但明代伪器色为黄中泛白,清代伪器色却是黄中透黄。因此,鉴定铜质的真伪,还要看、足、口沿、底部露铜的质色。   赝品常用新铜(黄铜)制作,选好后涂以假锈色包浆或腐蚀后埋入地下。若用20倍以上放大镜通体仔细观察,发现黄色晶体状亮点即可能为新铜所造。另外,真器少有气温孔,而伪器表面经常出现砂眼。   中国古代青铜器形制   除编钟、编磬等乐器和兵器、铜镜外,大致还有:   (j ia,音"假"):盛酒器具,圆口,三足。   卣:盛酒器具,口小腹大。   (h e,音"何"):温酒器具,形状像壶,有3条腿。   尊:盛酒器具。   觥:酒器。   :形状像壶的盛酒器具。   俎(zu,音"祖"):祭祀时盛牛羊等祭品的器具。   觚:盛酒器具。   鼎:煮东西用的器物,三足两耳。   鬲(li,音"力"):鼎样炊具,足部中空。   觯(zh i,音"至"):饮酒器具。   簋(gu i,音"鬼"):盛食物的器具,圆口,两耳。   (gu i,音"规"):炊事器具,有3个空心足。

相关资讯

华夏收藏网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夏收藏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dmj@cang.com。

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夏收藏网”。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华夏收藏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凡来源为华夏收藏网合作媒体的转载稿件,华夏收藏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需转载,请自行与来源方获取版权。

发表评论
登陆后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客服